敢於擔當、樂意付出
早晨!後天就是五四運動的一百零六周年紀念。說到五四運動,相信不少人會提到胡適。胡適對於大家而言,應該不陌生,因為他的《差不多先生》往往被選為初中的中文範文,所以大家都應讀過。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,胡適其實不是他原來的名字。他原名胡嗣糜,為何會改成胡「適」,字「適之」?這就要說到嚴復,晚清最有名的翻譯家。 嚴復一生翻譯不少西方書籍,以信雅達見稱,當中以翻譯赫胥黎的《天演論》影響最大,特別是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一句,更是無人不曉。胡適就是因為認同此句,故從「嗣糜」改成「適」。後來嚴復晚年又歸結自己的學問在「惟適之安」四字,並命人刻於自己的墓碑上。「惟適之安」原出於唐朝韓愈的文章,但嚴復將之賦予新意,變成惟有適應時代,才能安身立命的意思。所以胡適可能受此影響,又將自己的字改成「適之」。可見嚴復對於胡適的影響之深。 有趣的是,如果大家對於嚴復和胡適的政治立場有所了解,就知道他們二人的南轅北轍。確實嚴復於晚清是引進西方思想的重要人物,但他晚年趨向保守,甚至民國時期曾加入籌安會,支持袁世凱稱帝。胡適則由始至終均為自由主義的支持者,提倡民主共和。可是胡適從來沒有因為嚴復的政治立場而改名,也沒有因此否定嚴復的學問與貢獻。正如五四運動的孕育地—北京大學,有進步開放的陳獨秀、李大釗等等,亦有非常保守,甚至將民主一字拆為「Demon(惡魔)」與「Crazy(瘋癲)」的辜鴻銘。他們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,教授不同的課,真正體驗了民主自由的精神。 固然,「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」展現了五四運動愛國的一面,但亦不要忘記運動中提倡的「德先生」與「賽先生」所有的啟蒙向度。願大家能一起繼承五四運動的精神。 Mr. Yim Y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