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J15 LEE RYAN
在惠州的三天遊學之旅,感覺就像是一次穿越歷史的探索,讓我在東坡祠的墨香、西湖的波光、核電站的轟鳴和中學生的笑聲中,深刻理解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國家發展的活力。這次旅行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,更是對於身份認同和時代責任的深刻思考。
走進東坡祠,蘇軾的豁達精神讓我感受到他的胸懷,體現了那一句「一蓑煙雨任平生」的精神。這位北宋的文人雖然身處惠州,但他用詩文記錄了岭南的風土人情,還興修水利,促進了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。凝視那斑駁的碑刻,我恍若領悟到中華文化的韌性,正是源於無數像東坡一樣,將個人命運與土地緊密相連的人們。他們用詩詞和生活中的點滴,構建起跨越地域的文化認同,這份認同並非刻意標榜,而是代代相傳的智慧與精神。 站在西城牆上俯瞰,老城與新區的對比格外鮮明:一邊是古老的榕樹,另一邊是現代的玻璃幕牆。這種時空交錯在大亞灣核電站得到了更深的詮釋——曾經的漁村,如今矗立著為粵港澳大灣區供電的重器,展現了人類將自然轉化為清潔能源的智慧。
地質博物館中的礦石標本則講述了億萬年的地質運動,讓我明白國家的發展並非對歷史的割裂,而是在古老的土地上,科技繪製的新篇章。我們既要守護歷史記憶,也要以創新激活土地的生命力。 與當地中學生的交流最讓我感動。校園文化牆上既有客家傳統的圖文介紹,也有學生設計的「綠色能源」海報,年輕一代以獨特的方式連結著傳統與現代。他們或許沒有豪言壯語,但在實踐中珍視著文化——接過前輩的建設接力棒,在數字時代探索文化傳承的新可能。這種承前啟後的自覺,正是國民身份認同最生動的表達。當地的高中生熱情地招待我們,為我們購買特色小食和飲料,展現了內地與香港同胞之間的友好與人情。
隨著暮色漸深,惠州這座見證了蘇軾貶謫、革命歷程與改革浪潮的城市,猶如一個縮影的中國故事。它告訴我們,國民身份認同並非抽象的概念,而是歷史中的文化自覺,是發展中的創新勇氣,更是每位青年在古今對話中尋找自我的旅程。當我們讀懂土地的記憶,才能真正理解祖國,並更堅定地走向未來。